b体育app-全运会圆满落幕 多项纪录刷新彰显中国体育新高度
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全运会”)于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圆满落下帷幕,作为国内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赛事,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运动员们的卓越风采,更成为检验中国体育发展成果的重要舞台,在为期13天的激烈角逐中,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的1.2万名运动员参与了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的争夺,多项全国纪录甚至亚洲纪录被刷新,为中国体育迈向巴黎奥运会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开幕式亮点纷呈 科技与人文交融
本届全运会的开幕式以“奋斗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”为主题,将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,通过裸眼3D、无人机编队等技术的运用,开幕式呈现了兵马俑、丝绸之路等文化符号,同时以动态投影技术还原了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,值得一提的是,主火炬塔的点燃方式别出心裁——由苏炳添、张雨霏、马龙等奥运冠军组成的“接力天团”共同完成,象征着中国体育精神的传承。
竞技赛场捷报频传 新生力量崭露头角
在游泳项目中,18岁的浙江小将潘展乐以47秒23的成绩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亚洲纪录,这一成绩可位列东京奥运会该项目决赛第四名,赛后他表示:“全运会的竞争强度不亚于国际大赛,这让我对巴黎奥运会充满信心。”田径赛场上,女子铅球名将巩立姣以20米35的成绩夺冠,延续了她自2013年以来在该项目的统治地位,同时也创造了本赛季世界第二好成绩。
乒乓球赛场则上演了“青春风暴”,19岁的黑龙江选手王曼昱在女单决赛中击败国家队主力陈梦,首次加冕全运会冠军,她在赛后采访中提到:“全运会金牌比世锦赛更难拿,因为国内高手太多了。”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教练组的认同——据统计,本届全运会乒乓球项目共有7位世界冠军止步八强之外,可见竞争之激烈。
全民健身元素突出 群众项目创历史新高
与往届相比,本届全运会进一步扩大了群众赛事活动规模,设置了19个大项185个小项,包括龙舟、广场舞、太极拳等贴近日常生活的项目,三人制篮球比赛吸引了超过2.8万支民间队伍参与基层选拔,最终站上决赛舞台的快递员队选手李强表示:“能和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,让我深刻感受到体育的平等精神。”组委会数据显示,群众项目参赛总人数突破40万,创历届之最。
科技赋能赛事运营 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本届全运会首次实现5G技术全覆盖,通过“云直播”为观众提供多视角、沉浸式观赛体验,在田径、游泳等项目中,组委会采用AI辅助判罚系统,将争议判罚率降低62%,环保方面,所有场馆均采用光伏发电系统,累计减排二氧化碳约1.2万吨,运动员村的生活用品采用可降解材料,餐具回收率达100%,这些举措获得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专门致信表扬。
疫情防控精准高效 创造安全竞赛环境
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,组委会建立了“全运钉”智能管理平台,对所有参赛人员实施“酒店-场馆”两点一线闭环管理,赛事期间累计完成核酸检测逾50万人次,未发生一起疫情关联病例,这种模式为大型赛事防疫提供了新范本,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积极评价。
闭幕式简约温馨 下届东道主接棒
在简约而温情的闭幕式上,组委会特别设置了“致敬志愿者”环节——1.8万名“小秦宝”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万小时,随着全运会会旗交接到广东省代表手中,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正式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时间,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:“本届全运会实现了‘精彩圆满’的办赛目标,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作出了新贡献。”
这场体育盛会不仅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瞬间,更展现出中国体育从“唯金牌论”向“全民共享”的深刻转变,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贺信中所言:“全运会的成功举办,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体育的多元价值和发展潜力。”随着新一轮奥运备战周期开启,这场国内最高水平的竞技洗礼,必将为中国体育军团征战国际赛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。